本章视频导学
第三章 运动系统
第三节 骨骼肌
本节导学:
本节重点阐述骨骼肌的构造与功能,研究骨骼肌功能的常用方法。运动人体各关节的主要肌肉,发展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的手段,以及运动负荷对骨骼肌的影响。
第一部分 概述
骨骼肌(简称肌肉),因绝大多数附着于骨骼上而得名。人体的各种随意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以关节为支点发生转动而实现的。
人体共有骨骼肌600余块,呈对称分布。骨骼肌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成人的骨骼肌约占体重的40%(女性约为35%),四肢肌约占全身肌肉的80%,其中下肢肌占全身肌肉的50%左右,即大部分骨骼肌分布在四肢上。
一、骨骼肌的构造
(一)骨骼肌的基本结构
每块肌肉都是一个器官,都是由中部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以及血管、神经所构成。
(二)骨骼肌的辅助结构
在肌肉周围能够协助肌肉活动、为肌肉工作提供有利的力学条件的结构,称为肌肉的辅助结构。主要包括筋膜、腱鞘、滑膜囊和籽骨等。人体中最大的籽骨为髌骨。
二、骨骼肌的分类和命名
(一)根据肌肉形状分类命名
肌肉的形状多种多样,根据肌肉的形状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轮匝肌等。长肌主要分布于四肢,收缩时可引起肢体大幅度运动。短肌则主要分布于躯干深层,能持久收缩。扁肌又称阔肌,主要分布三竺腹壁,除运动功能外,还有保护脏器的作用。轮匝肌分布于孔或裂周围,由环行肌纤维构成,收缩时能使孔、裂闭合。此外,还有斜方形、三角形、菱形和锯齿形等的肌肉,其分别称为斜方肌、三角肌、菱形肌、前锯肌和比目鱼肌等。
(二)根据肌腹与肌头的数量分类命名
根据肌头的多少可分为二头肌、三头肌和四头肌。每个肌头皆有一含.起点,分别由2个、3个或4个肌头合成一个肌腹。按肌腹的数量可分为二腹肌和多腹肌,肌腹与肌腹之间以腱相连,如腹直肌为多腹肌。
(三)根据肌纤维排列方向分类命名
按照肌纤维排列方向可分为直肌、斜肌和横肌等。依肌束与肌肉长轴的关系,还可分为梭形肌和羽状肌。梭形肌的肌纤维与肌肉长轴平行,如缝匠肌。而羽状肌的肌束与肌肉长轴成锐角,其又分为半羽状肌(如半腱肌)、羽状肌(如股直肌)和多羽状肌(如三角肌)。
(四)根据肌肉功能分类命名
根据肌肉主要功能可分为屈肌、伸肌、展肌、收肌、旋前肌、旋后肌、括约肌、开大肌、提肌和降肌等,它们分别能使运动环节在相应关节处作屈、伸、外展和内收等运动。
(五)根据关节肌位置与起止点附着部位分类命名
按照肌肉分布的部位可分为胸肌、腹肌、肋间肌和臀肌等。依据肌肉起止点附着部位命名的肌肉有肱桡肌(起于肱骨,止于桡骨)和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和锁骨,止于颞骨乳突)等。
(六)根据肌肉跨过的关节分类命名
根据肌肉跨过关节的多少可分为单关节肌、双关节肌和多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称为单关节肌;跨过两个关节的肌肉,称为双关节肌;跨过二个以上关节的肌肉,称为多关节肌。
三、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一)伸展性与弹性
骨骼肌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被拉长的特性称伸展性;当外力去掉后又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这种性质称弹性。适当的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可增大动作幅度、增强关节柔韧性。
(二)黏滞性
骨骼肌的黏滞性是由肌肉内部胶状物(原生质)所造成的,在肌肉收缩时产生的一种阻力。黏滞性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密协,温度越低黏滞性越大;温度越高黏滞性越小。因此准备活动也称为热身运动,可提高肌肉温度,降低黏滞性,对提高成绩,减少损伤有重要意义。冬季肌肉容易拉伤,应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
四、骨骼肌的配布规律
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的原动力,全身有数百块肌肉参与躯体的随意运动,而每一块肌肉在运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肌肉的配布主要与人体的进化和关节运动轴有关。
(一)肌肉配布与直立行走及劳动特点有关
人体各部肌肉的体积、数量及灵活性,皆与各肢体所承受的负荷和机能活动关系密切。由于直立行走的缘故,下肢肌较上肢肌发达,且下肢的伸肌比屈肌明显发达。躯干的伸肌也较屈肌发达。由于长期劳动的影响,上肢屈肌较伸肌发达,支配手指运动的肌肉数目多,且均细小而灵活。
(二)肌肉配布与关节运动轴有关
运动环节绕每个运动轴皆可作方向相反的两种运动,那么关节的任何一个运动轴的两侧皆应配布两组作用相反的肌群。因此,单轴关节应有两群作用相反的肌肉,双轴关节应有四群作用不同的肌肉,而多轴关节必然就有六群作用不同的肌肉。
五、骨骼肌的起止和工作术语
(一)骨骼肌的起点和止点
每块肌肉的附着点,可分为起点与止点。起点通常是指靠近身体正中面或在四肢近侧端的附着点;止点则是指远离身体正中面或在四肢远侧端的附着点。在肌肉收缩时,相对固定或运动幅度较小的骨附着点,称为定点;相对运动或运动幅度较大的骨附着点,称为动点。肌肉的起点和止点是固定不变的,动点和定点是相对的、可相互转化的。
(二)骨骼肌的工作术语
1.近固定与远固定(近侧支撑与远侧支撑)
当肌肉收缩时,起点相对固定,称为近固定(或近侧支撑)。此时,起点为定点,止点则为动点。当肌肉收缩时,止点相对固定,称为远固定(或称远侧支撑)。此时,止点为定点,起点则为动点。例如,做推铅球动作时,伸肘关节的肱三头肌是近固定工作;而做俯卧撑动作时,伸肘关节的肱三头肌则是远固定工作。
2.上固定(上支撑)与下固定(下支撑)
在分析人体头颈和躯干肌肉工作时,若肌肉以其上端(靠近颅侧)附着点为定点,下端(靠近足侧)附着点为动点进行收缩,则该肌的工作条件为上固定(或上支撑);相反则为下固定(或下支撑)。例如,在做“仰卧举腿”动作时,腹直肌是上固定工作;而在做“仰卧起坐”动作时,腹直肌则是下固定工作。
3.无固定
人体头颈和躯干肌肉收缩时,两端的附着骨都运动,则称为无固定工作,如挺身跳远的腾空动作,腹直肌和竖脊肌等都是无固定工作。
六、影响骨骼肌力量大小的解剖学因素
影响骨骼肌力量大小有多方面因素,从解剖学角度分析,主要因素是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和肌肉的初长度。
(一)肌肉生理横断面
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横断面之和称为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图3--9)。它有别于“解剖横断面”,后者只是简单地沿肌肉纵轴作垂直切面所获得的面积,而前者则为必须通过切割每一条肌纤维再求出全部断面之和所获得的面积。一块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等于该肌肉的体积除以该肌肉肌纤维的平均长度。
肌肉生理横断面说明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肌纤维的粗细,即说明肌肉的发达程度,也说明肌肉绝对力的大小。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称为肌肉的绝对力。肌肉绝对力: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比肌力。单位生理横断面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称为比肌力。比肌力是常数,只要知道肌肉的生理横断面,便可计算出该肌肉的绝对力。因此,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愈大,说明该肌肉发达,肌肉力量亦大。
(二)肌肉的初长度
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即开始收缩时的长度,叫肌肉的初长度。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使肌肉的初长度适当加大,就能增大肌肉收缩的力量。
为什么适当增加初长度能增大肌力呢?首先是因为加大了肌肉的作用幅度(收缩距),从而提高了肌肉收缩的加速度。根据F=ma的原理,加速度越大,力量越大。其次,预先拉长肌肉,刺激肌梭,引起牵张反射,可反射性地增加肌肉收缩力量。此外,预先拉长肌肉能增加肌肉的预张力,即反抗形变的内聚力,也就是弹性力,从而增大肌肉的收缩力。因为这时肌肉的收缩力,应等于肌纤维本身的收缩力与肌纤维及其他各种结缔组织的弹性力之和。
第二部分 躯干肌
躯干及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一、背肌
背肌浅层: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
背肌深层:竖脊肌等。
1.斜方肌
位置:项部和背上部皮下,一侧为三角形,两侧合为斜方形。
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锁骨外1/3、肩峰和肩胛冈。
功能:近固定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如肩胛骨固定,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训练:提杠铃耸肩、负重直臂侧上举、负重飞鸟展翅、拉弹簧扩胸等辅助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双手同时摸对侧肩等辅助训练可发展该肌的伸展性。
2.背阔肌
位置:腰背部,扇形。
起点:下部胸椎的棘突、胸腰筋膜、骶正中嵴和髂嵴后1/3等处。
止点:肱骨的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上提躯干。
训练:单杠引体向上。
3.肩胛提肌
位置:斜方肌上部深层,带状长肌。
起点:1~4颈椎横突。
止点:肩胛骨上角。
功能:近固定:肩胛骨上提,下回旋。
远固定:一侧收缩,颈和头向同侧屈和回旋。双侧同时收缩,颈伸直。
训练:同斜方肌。
4.菱形肌
位置:斜方肌深层,肩胛骨内侧缘和脊柱之间。一对菱形扁肌。
肌束从内上向外下斜行,分为上部的小菱形肌和下部的大菱形肌。
起点:6、7颈椎和l~4胸椎。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肩胛骨上提、后缩、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同
时收缩,脊柱胸段伸。
训练:同斜方肌。
5.竖脊肌
位置:纵列于躯干背面脊柱两侧深层,充填于棘突和横突之间的槽沟内,长肌。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外侧列为髂肋列;中间列为最长列;内侧列为棘肌。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
止点:外侧列止于肋骨;中间列止于椎骨横突,上可到颞骨乳突;内侧列止于椎骨棘突。
功能:下固定: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伸,可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上固定:双侧,使骨盆前倾。
训练:负重体屈伸,提拉杠铃。
二、胸肌
1.胸大肌
位置:胸廓的前上部,扇形、扁肌。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和第l~6肋软骨腹直肌鞘前壁。
止点:上下纤维扭转1 80~换位交叉,止于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内收、旋内。
远固定时,上肢上举被固定,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提肋助呼吸。
训练:仰卧推举等。
2.胸小肌
位置:胸大肌深层,扁而薄的三角形肌,肌束排列放射状。
起点:3~5肋骨前面。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肩胛骨下降,前伸。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3.前锯肌
位置:胸廓外侧面,为锯齿状宽大扁肌。
起点:第1~8(或9)肋的外侧面。
止点: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角。
功能:近固定,肩胛骨下降,前伸,上回旋。远固定,提肋,辅助吸气
训练:俯卧撑、马步冲拳、推铅球可发展该肌的力量。双手背握上提可发展该肌的伸展性。
4.肋间肌
(1)肋间外肌
位置:位于肋骨间浅层,为扁肌,共ll对。
起点:上位肋骨下缘。
止点:下位肋骨上缘。
功能:上提肋,吸气。
(2)肋间内肌
位置:位于肋间外肌深层,为扁肌,共11对。
起点:下位肋骨上缘。
止点:上位肋骨下缘。
功能:降肋,呼气。
有人认为:肋间内、外肌都参与呼和吸运动。
三、膈肌
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肌纤维由周围向中部?[集成为腱膜,叫中心腱。膈肌上有食管裂孔、主动脉腔静脉孔裂孔和腔静脉孔,相应血管和器官从中通过。
起点:上位3个腰椎推体前面、下位6对肋骨内侧面及胸骨剑突后面。
止点:止于中心腱。
功能:膈肌收缩时,膈穹隆下降,使胸腔容积增大,压力减小,这时吸气;膈穹隆上升时,呼气。此外,还参与维持腹压。
训练:深呼吸运动和练气功等均可增强胸固有肌和膈肌的力量。
四、腹肌
1.腹直肌
位置: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前后被腹直肌鞘包裹,为扁长带状肌,肌纤维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隔。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壁相连,防止腹直肌收缩时移位。
起点:起于耻骨上缘。
止点:止于第5~7肋软骨前及胸骨剑突。
功能:腹直肌有较大的生理横断面,因此有相当大的肌力。此外,杠杆臂较长,是脊柱强有力的屈肌。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降肋拉胸廓向下,协助呼气。
2.扁阔肌
位置: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扁阔肌。肌纤维由外上向内下斜行。此肌腱膜下缘形成腹股沟韧带,架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
起点:起于下8对肋骨外面。
止点:止于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即胸骨剑突与耻骨联合之间的连线)。其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并向对侧回旋;两侧收缩下拉胸廓,呼气,并使脊柱属。
3.腹内斜肌
起点: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2。
止点:后部肌束止于下位3对肋骨,中、下部肌束移行为腱膜。
作用:保护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以增加腹压,参与排便、分娩、呕吐;并能降肋以助呼气;也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
第三部分 上肢肌
1.三角肌
起点: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的三角肌粗隆。
作用:近固定收缩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屈、旋内及水平屈;中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伸、旋外和水平伸;三部肌纤维同时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当上臂处于外展60。以内位置时,三角肌功率较低,而在90。~180。之间收缩效果最好。
训练:负重直臂侧平举、负重颈前推举等练习可发展三角肌的力量;体前双臂交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伸展性。
2.冈上肌
位置:位于肩胛骨冈上窝内,部分位于斜方肌和三角肌深面。
起点:起自肩胛骨的冈上窝
止点:肌束向外经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上臂外展。止于肩关节囊的纤维可拉紧关节囊防止其受挤压。上臂由下垂位外展20。以内,主要由冈下肌起作用,故该肌也称肩关节外展的启动肌。
3.冈下肌和小圆肌
(1)冈下肌
位置:位于肩胛骨背面的冈下窝内,部分被斜方肌和三角肌遮盖,为三角形的多羽肌。
起点:起自冈下窝。
止点:肌束由内向外逐渐集中,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中部。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旋外、伸和水平伸。
(2)小圆肌
位置:位于冈下肌的下方,大部分被三角肌所遮盖,为圆柱形小肌。
起点:起于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肌束由内向外移行,止于大结节嵴下部。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肩关节旋外、内收、伸和水平伸。
4.大圆肌和肩胛下肌
(1)大圆肌
位置:位于小圆肌和冈下肌的下方,其下缘被背阔肌上缘所遮盖,整块肌肉呈柱状。
起点:起于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肌束向外上方移行,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旋内、内收和伸。
(2)肩胛下肌
位置:位于肩胛下窝内,前面与前锯肌相贴,为三角形扁肌,肌束排列呈多羽状。
起点:起于肩胛下窝。
止点:肌束向外上方经
肩关节前部,止于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伸。
5.肱二头肌
位置:位于上臂前面皮下,上部被三角肌和胸大肌遮盖,肌腹呈梭形,屈肘时,其轮廓清晰可见。该肌有长、短二头,肌束平行排列,为双关节肌。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长头穿过肩关节经结节间沟下行,于肱骨中部与短头合并形成纺锤状肌腹,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和旋外。当前臂于旋外位时,该肌力量可充分用于屈肘;当前臂于中间位或旋内位时,用于屈肘的肌力依次减弱。远固定收缩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屈,使其向前臂靠拢。此肌收缩时,还可使前臂筋膜和肌间隔紧张,从而为前臂肌提供附加支撑结构。
训练:负重屈肘或引体向上可发展该肌的力量;双杠支撑摆动可发展其伸展性。
6.肱桡肌
位置:位于前臂前面桡侧皮下,为长而扁的梭状肌,用力屈肘时可显见此肌外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上方。
止点:肌束越过肘关节冠状轴前方,止于桡骨茎突。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肘关节屈。当前臂于旋内位时,它可使前臂旋外;前臂于旋外位时,则该肌有使前臂旋内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此肌使前臂处于“正中”位置。远固定收缩时,可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训练:负重屈肘或引体向上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7.肱肌
位置:肱二头肌下半的深层,梭形、扁平、羽状肌。
起点:肱骨下半段前面。
止点:尺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收缩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据研究,肱肱肌是屈肘的主要作用肌。
训练:负重屈肘或引体向上可发展该肌的力量。双杠支撑摆动可发展该肌的伸展性。
8.肱三头肌
位置:整个上臂后面,羽状肌。三个头:长头、内侧头、外侧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外上方骨面,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的骨面。
止点:3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以肌腱止于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长头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3个头共同收缩时使前臂在肘关节处伸。远固定收缩时,主要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训练:负重上举、卧推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经常做“毛巾擦背”动作可发展该肌的伸展性。
第四部分 下肢肌
1.髂腰肌
位置:骨盆内侧面。包括腰大肌和髂肌。
起点: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大腿在髋关节处屈、旋外。远固定: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骨盆前倾;一侧收缩使脊柱同侧屈。
训练:悬垂举腿、负重高抬腿跑、仰卧起坐等可发展髂腰肌的力量。跪撑后倒、后摆腿等可发展髂腰肌的伸展性。
2.臀大肌
位置:臀部皮下,是人体中最粗大有力的肌肉,为四方形扁肌。
起点:髂骨翼外面后部和骶骨背面。
止点: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大腿在髋关节处伸、旋外;上部肌束使大腿外展;下部肌束使大腿内收。远固定:一侧收缩使骨盆上对侧旋转;双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训练:负重后摆腿,登台阶可发展该肌的力量;正压腿等可发展该肌的伸展性。
3.臀中肌和臀小肌
位置:臀中肌位于臀部外上方,大部被臀大肌覆盖,扇形;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
起点:两肌均起于髂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外展;前部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屈和旋内;后部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和旋外。远固定收缩时,使骨盆同侧倾;前部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前倾,一侧收缩使骨盆同侧旋转;后部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一侧收缩使骨盆对侧旋转。
训练:负重侧摆腿等练习可发展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力量。侧压腿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伸展性。
4.股四头肌
位置:大腿前面外侧,羽状肌,为人体中体积最大的肌肉之一。有四个头: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面皮下;股中肌位于股直肌深面;股外肌位于大腿前外侧;股内肌位于大腿前内侧。
起点:股直肌起于髂前下棘;股中肌起于股骨体前面;股外肌起于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肌起于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股直肌收缩,大腿在髋关节处屈;股四头肌收缩,膝关节伸。
远固定,大腿在膝关节处伸;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训练:悬垂直腿上举、负重深蹲等可发展该肌的力量。俯卧反弓伸展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伸展性。
5.缝匠肌
位置:大腿前面及内侧皮下。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扁带状。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上端内侧
功能:近固定,大腿在髋关节处屈、旋外、外展;屈小腿,使已屈小腿旋内。远固定,骨盆前倾。用力伸膝时,可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位置:大腿后面外侧,菱形。有长、短两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
止点:腓骨头
功能:近固定,长头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长、短头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屈膝时使小腿旋外。远固定,一侧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双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训练:后踢腿跑;肋木压腿。
7.半腱肌
位置:大腿后面内侧,肌腱细而长,几乎占肌长的1/2。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胫骨上端内侧
功能:近固定,大腿在髋关节处伸;小腿在膝关节处屈,旋内。远固定,一侧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双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训练:后踢腿跑;肋木压腿。
8.半膜肌
位置:半腱肌深层。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胫骨内侧髁后面
功能:近固定,大腿在髋关节处伸;小腿在膝关节处屈并旋内。
远固定,两侧收缩骨盆后倾;一侧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
9.长收肌
位置:大腿内侧上部。
起点:耻骨结节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
功能:近固定,大腿内收、屈。远固定,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双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10.大收肌
位置:大腿内侧最深层,三角形,为最大的内收肌。
起点:坐骨结节、坐骨下支、耻骨下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处及股骨内上髁上方的收肌结节。
功能:近固定,大腿内收、伸;远固定,双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训练:大腿拉橡皮筋内收;横劈腿。
11.胫骨前肌
位置:胫骨前面外侧,三角形长肌。
起点:胫骨外侧面。
止点:内侧楔骨的内侧面和第一趾骨底。
功能:近固定,足背屈,并使足内翻。远固定,拉小腿向前;维持足弓。
12.小腿三头肌
位置:小腿后面皮下,特别发达。包括浅层的腓肠肌和深层的比目鱼肌。腓肠肌两个头;比目鱼肌一个头。
起点:腓肠肌外侧头起自股骨外上髁,内侧头起自股骨内上髁;比目鱼肌起自胫骨比目鱼肌线。
止点: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足在踝关节处屈;腓肠肌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远固定,在膝关节处拉大腿向后,协助伸膝,维持人体直立。
训练:负重提踵,登台阶;勾脚尖侧压腿。
第五部分 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晌
一、肌肉体积增大
二、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三、肌肉中的脂肪减少
四、肌肉内结缔组织增多
五、肌肉内化学成分的变化
六、肌肉中毛细血管增多